欢迎来到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!

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

发布时间:2006-08-10

GB 14922.2-2001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  

 

  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。

   本标准是在GB 14922-1994《实验动物 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监测等级(啮齿类和兔类)》的基础上,与寄生虫学监测等级的有关内容分开,形成的独立标准。

   本标准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,与寄生虫学等级对应,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、无特定病原体级(SPF)和无菌级,取消了普通级。豚鼠、地鼠和兔仍保留四级。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。相应增加了犬和猴的微生物学监测项目。

   本标准对取样数量作了重新规定。根据生产繁殖单元大小决定取样数量,改变了过去按动物等级取样的做法。兔、犬、猴等较大动物可以活体取样,不必处死动物,因此取样数量也没有减少。

   本标准对必须检测和必要时检测作了限定性说明:“必须检测项目: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。必要时检测项目:是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、怀疑有本病流行、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”。

本标准从3个方面对监测项目进行了调整:删除原标准列出、但实际检出率极低或很少检出的项目(如:实验小鼠、大鼠不检测多杀巴斯德杆菌);增加近年来在动物生产中出现的一些病原微生物(如:嗜肺巴斯德杆菌由清洁级调为SPF级必须检测项目),使不同动物各等级检测项目更加合理。

本标准及其相关配套标准自实施之日起,代替GB 14922-1994。

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。

本标准起草单位:中国实验动物学会。
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贺争鸣、田克恭、李红、黄韧、屈霞琴、范薇。

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。

 

 
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

 

实验动物 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      GB 14922.2-2001

Laboratory animal─Microbiological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代替GB 14922-1994

 

1 范围

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,包括: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的等级分类、检测要求、检测程序、检测规则、结果判定和报告等。

本标准适用于豚鼠、地鼠、兔、犬和猴;清洁级及以上小鼠、大鼠。

2 引用标准

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,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。本标准出版时,所示版本均为有效。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,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。

GB/T 14926.64─2001 实验动物  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。

3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分类

3.1 普通级动物 conventional(CV)animal

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。

3.2 清洁动物 clean(CL) animal

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,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。

3.3 无特定病原体动物 specific pathogen free(SPF) animal

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,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。

3.4 无菌动物 germ free (GF) animal

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。

4         检测要求

4.1 外观指标

   动物应外观健康、无异常。

4.2 病原菌指标

病原菌指标见表1、表2和表3。

4.3 病毒指标病毒指标见表4、表5和表6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1 小鼠、大鼠病原菌检测项目

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2 豚鼠、地鼠、兔病原菌检测项目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3 犬、猴病原菌项目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4 小鼠、大鼠病毒检测项目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5 豚鼠、地鼠、兔病毒检测项目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表6 犬、猴病毒检测项目

 

5 检测程序

5.1 检测的动物应当日按细菌、真菌、病毒要求联合取样检查。

5.2 检测程序:

   

6      检测方法

按GB/T14926.1-14926.64─2001中的规定分项进行。

7    检测规则

7.1 检测频率

7.1.1 普通级动物: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;

7.1.2 清洁动物: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;

7.1.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:每三个月至少检测动物一次;

7.1.4 无菌动物:每年检测动物一次,每当-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标本和粪便标本。

7.2 取样要求

7.2.1 选择成年动物用于检测。

7.2.2 取样数量:每个小鼠、大鼠、地鼠、豚鼠和兔生产繁殖单元;以及每个犬、猴生产繁殖群体,根据动物多少,取样数量见表7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7 实验动物不同生产繁殖单元取样数量

      

7.3 取样、送检

7.3.1 应在每一生产繁殖单元的不同方位(例如:四角和中央)选取动物。

7.3.2 动物送检容器级别要求编号和标志,包装好,安全送达实验室,并附送检单,写名动物品种品系、级别、数量和检测项目。

7.3.3 去特殊要求时,兔、犬和猴的活体取样,可在生产繁殖单元进行。

7.4 检测项目分类

7.4.1 必须检测项目:是指在进行实验动物质量评价时必须检测的项目。

7.4.2 必要时检测项目:是指从国外引进实验动物时;怀疑有本病流行时;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时必须检测的项目。

8   结果判定

在检测的各个等级动物中,如有一只动物的一项指标不符合该等级标准要求,则判为不符合该等级标准。

报告

    报告应包括检测结果、检验结论等项内容。